贵州做大做强林下经济|绿色“聚宝盆”美了乡村富了村民
来源:天眼新闻    时间:2023-07-07 20:02:44

绿色“聚宝盆”美了乡村富了村民

——贵州做大做强林下经济

兴义市周壁林场的灵芝种植基地主要以菌种培育、技术专研为主,经过几个月的种植,目前灵芝已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走进黔西南州兴义市周壁国有林场的灵芝种植基地,只见大小各异、形态不同的灵芝从一袋袋“菌种”中钻出,色泽光亮、长势喜人。

位于兴义市丰都街道普子村的周壁国有林场,地势平缓、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较为齐全,适合发展林下经济。为盘活国有林地资源,提高林地价值,2022年,兴义市林业局引进广州华弘实业有限公司,在兴义投资成立贵州华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第一批种植了灵芝600亩,目前已进入采摘期。

“灵芝是珍贵的中药材,用途广泛、市场需求很大。我们公司有20多年种植灵芝的经验,通过对灵芝生长特性、产品药用品质和市场反馈情况来看,发展灵芝产业还是要坚持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周壁林场的地理位置、森林环境、气候条件、交通物流等都很适宜,第一批试种的面积是600亩,现在看来成效非常好。下一步公司计划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在5年内发展2400亩。”贵州华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佘宏虎介绍。

黔西南州兴义市周壁国有林场的灵芝种植基地(图片来源于网络)

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立足于我省山地面积大、林地空间广的实际,提出了人均利用一亩林地,再造一个农业增长极的战略部署,以发展林下经济为重要突破口,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

2021年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立省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组织、宣传、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财政、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林业、投资促进、地方金融监管等35个部门,形成了全省上下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强大发展合力。《意见》印发以来,全省林下经济取得突出成效,让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了良性互动。

榕江县平江镇陶家湾村林下草珊瑚育苗基地。 (省林业局供图)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告别过去种种砍砍的木头经济,贵州持续推广林药、林菌、林蜂、林禽等林下种养模式,大力发展森林景观利用等第三产业,形成了多元复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黔东南州是典型的以林业产业为主的区域,一直是“清水江上放木排,财政收入滚滚来”。但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最终造成黔东南“独木难支”的落后局面。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黔东南州把目光从木材身上转向了林子底下,在全省率先探索“党政主抓、高位推动”的林下经济发展新路。截至2022年,黔东南州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已达691.8万亩、产值116.2亿元,发展面积和产值均稳居全省前列。

农民收入得到提高。林业产业有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性,发展林下经济既可以填补产业发展前期的收入空白,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又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一地多收、助农增收。如,毕节市是我省人口规模最大的地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毁林开荒带来了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后果,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农民又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转变发展观念后,毕节市鼓励农户将闲置的林地拿来与企业、合作社合作,种植中药材、开展特色养殖,吸纳以脱贫户为主的劳动力参与,实现了多方受益。截至2022年,毕节市培育了经营主体910个,发展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398.9万亩,实现产值55.5亿余元,联结农村人口10万余人,带动人均增收1286元。

印江自治县缠溪镇冷水溪村菇农在采摘大球盖菇。 左禹华 摄

生态理念得到巩固。科学、合理、高效的发展是对生态环境最有效的保护,发展林下经济让贵州山区农民告别了“靠山吃山竭泽而渔”的老路、“守山望山缘木求鱼”的穷路,走上了“生态富民互动双赢”的发展新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贵州百姓的普遍共识和行动自觉。黔西南州册亨县双江镇坝麦村的罗阿抓,把早年间外出各地打工的收入都拿出来,在杉树下种上了灵芝,并逐渐成为林下灵芝种植专家,他说:“有了林子,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黔东南州锦屏县茅坪镇阳溪村的龙先武再也不靠卖木材为生,他在林下养鸡,一年就有8万多元收入。他认为,“保住林子,才能保住子子孙孙的财路。”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因地制宜乘势而上。林下经济得到了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全力参与,产业发展实现了又快又好,取得了突破进展。全省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从2020年的2203万亩增长到2022年的2960万亩,增长率34.4%,全产业链产值从2020年的40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625亿元,增长率56.3%。2022年,全省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全产业链产值均排名全国第六,带动324.9万农村人口增收。

榕江县定威乡生产的林下蜂蜜产品。 蒋佐仙 摄

2020至2022年,贵州省林业产业、林下经济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2021年12月,国家林草局选编28个全国《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其中我省黔东南州、锦屏县、兴仁市林下经济发展实绩入选,占比全国最高。2022年4月,国家林草局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印发了《贵州省多措并举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林业改革动态,向全国推介贵州做法。

岑巩 油茶树下土生“金”

岑巩县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一方面,采取“调、改、转”等多种方式,全面保障油茶产业发展用地;另一方面,按照“建成一亩油茶林就发展一亩林下经济”的发展思路,通过发展油茶林下经济,解决油茶产业前期投入高、收益低,农民发展积极性不高、管护主动性不强等问题,油茶基地面积得到了快速提升。2020年以来,全县新造标准示范林5.39万亩,其中,发展油茶林下种养8988亩、实现产值3034万元,同时节约前期除草、施肥等管护成本141.5万元,实现“以基地养基地、以产业养产业”的良性发展。

岑巩县雷公田万亩油茶基地两河口片区一角。吴啟萍 摄

短期用好土地促增收。岑巩县利用前三年油茶幼林间距大、阳光足等特点,将油茶地进行标准化“开箱”整理,并将土地反租倒包给经营主体种植辣椒、太子参等一年生作物,既节约前期除草、施肥等管护成本,又实现基地增值增收。天马镇雷公田村合作社利用建成的100亩油茶基地,以每亩100元转租给大户种植中药材,2020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务工增收5万元。

中期林下套种保过渡。岑巩县对3至5年期间逐渐封林,但未达盛产的油茶林,立足抓好土地高效化利用,拓宽管护资金解决渠道。选择黄精等林下中药材单品,实施“油茶+林下黄精”套种,利用套种作物解决油茶过渡期管护问题,实现黄精与油茶同步见效,一地多收,持续实现以基地养基地目标。

长期复合种养增效益。对5年后逐步成林挂果、产量产值逐步提升的油茶林,岑巩重点做好抚育、施肥、病虫害防治、整形修枝,切实管好、养好、护好油茶林,确保油茶盛产后长期高产稳产,带动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同时,积极探索发展林鸡、林蜂等产业,着力构建“林下立体复合式种养”产业发展模式。

岑巩县雷公田村,油茶林下满山瓜。吴啟萍 摄

通过“油茶+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岑巩县油茶产业和林下经济均得到较好发展。产业规模大幅度提升,2020年以来岑巩县新造标准油茶示范林5.39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6.5万亩,目前全县油茶林面积达12.1万亩(其中盛产油茶林4.95万亩),3年时间实现油茶种植面积翻一倍的目标。2022年,该县产油茶籽767吨,产值达1073万元。已建成“油茶+黄精”示范基地5个,面积5988亩,推进实施“油茶+辣椒”2300亩、“油茶+中药材”7488亩,预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704万元,节约管护成本约660万元。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截至目前,岑巩县累计培育“油茶+林下经济”产业公司3家;发展100亩以上“油茶+黄精”种植大户23户,建成100亩以上黄精育苗基地3个,面积400亩,年产黄精良种壮苗400万株以上;建成黄精加工厂1个,研发出“黄精五宝茶”、黄精饮料、黄精鲜品等系列产品。产业效益持续性增强,全县“油茶+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累计带动劳务用工10万余人次,为周边群众发放劳务费800余万元,同时还为群众提供了土地流转资金及后期效益分红资金,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高涨。

按照岑巩县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期末,全县油茶种植面积将达20万亩以上,实现人均油茶种植面积1亩以上、人均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新增1亩以上,通过“复合经营、一地多收”有效促进油茶产业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贵阳 林场释放“绿动力”

贵阳市依托省会城市资源配置中心的优势,以国有林场为主阵地、以营收考核为主抓手,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2022年,全市9个国有林场林下经济产值达2.66亿元,经营性收入达754.2万元,带动4800余名农村人口月均增收1700元。有效激活了国有林场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全国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提供了有益参考。

红托竹荪。新华网发

找准主战场,有效盘活林场资源。据了解,贵阳市有市、县两级国有林场9个,经营管理林地总面积25.9万亩,森林资源丰富、国有林地产权明晰,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能够集中力量发展林下种植,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

以国有林场为主战场,贵阳市印发了《贵阳市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工作计划(2022—2025)》(以下简称“工作计划”),给各国有林场下达了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收入目标任务,即,每个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林地要达到每亩每年1000元产值、经营收入在2021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2023年起每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工作计划》明确各国有林场的经营性收入按照收支两条线上缴财政后,返还50%用于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管护能力提升等,做到既盘活国有林场资源又提升森林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贵阳市发展林下种植红托竹荪。新华网发

选好主品种,科学开展示范推广。贵阳市组织贵州大学、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专家,赴贵阳市各国有林场开展实地考察和论证,确定大力发展林下优质食用菌。特别是红托竹荪,具有出菇快、产量高、品质好、投资周期短等特点,适合在贵阳发展。林场在种植前先对选定地块的土壤进行采样检测,从检测结果来看,所有地块土壤均符合检测标准要求,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尤其是开阳县产出的红托竹荪每千克竹荪硒元素极为丰富,含量达0.67毫克,可打造“林下富硒红托竹荪”绿色品牌。此外,各林场与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在孟关国有林场建设了以红托竹荪为主的林下食用菌试验田50亩,就林下食用菌绿色生产方式、病虫害防控、栽种密度等进行实验,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林下食用菌种植管控技术并加以推广。

探索主模式,多方联动合作共赢。贵阳市各国有林场积极主动联系种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目前已引进了贵州美味鲜竹荪产业有限公司、贵州征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鸿锦食用菌培育种植有限公司等经营主体入驻林场建设生产基地,计划到2025年林下红托竹荪种植面积达5万亩。同时,探索“国有林场+企业直种”“国有林场+村企合作”等发展模式,采取林场和公司共同投资、林场保底分红等方式推动合作:由国有林场负责提供林地资源,并将获得的林地租金上缴财政;种植企业负责提供合格菌种、流转国有林地开展种植、管护及销售;村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在基地务工;农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林场和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目前,已带动150余家种植大户参与林下食用菌种植。此外,各林场依托省会周边交通便利、道路通畅、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良好的优势,积极探索“林下经济+森林旅游+采集体验”等发展业态,打造了6个林下食用菌采摘体验基地,更好地丰富和满足了市民休闲游玩的需求。

下一步,贵阳市将按照单品突破、规模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持续发展以林下红托竹荪种植为主的林下经济。2023年计划完成林下红托竹荪种植3万亩、打造种植基地30个、实现产值4.8亿元,提供劳务用工约120万人次,劳务工资达1.44亿元以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春英

编辑 唐怒娇

二审 游正兰

三审 黄  锐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