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美国最危险的城市太恐怖!枪手街头无情扫射,现场死伤太惨重血腥
来源:腾讯网    时间:2023-07-04 06:59:45

美国最危险的城市并不是芝加哥,而是历史名城巴尔的摩,但哪怕在这座“犯罪冠绝”全美的美国版“恶人谷”,大部分市民也没有想到,会有暴徒丧心病狂到,居然会对着在街头举行欢乐派对的人群开火扫射!


(相关资料图)

7月2日午夜12点20分,巴尔的摩南部的布鲁克林区,一处街头上,数百人正在参加一个欢乐的电子音乐派对。

参加派对的人们,在音乐之中摇动躯体,随着节奏尽情摇摆。

谁都没有想到,杀戮会骤然而至。

清脆的枪声霎时在街头之上响起,然而沉浸在电子音乐的人群们,却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杀戮已经开始。

可随着一个个的中弹者倒下,再加上连绵的枪声,音乐中的人们终于反应过来。

慌乱的人群四散而逃,音乐戛然而止,尖叫声、哀嚎声、呼救声霎时充斥了这前一秒还欢乐无比的空间。

在社交媒体流传的一则12秒的短视频,就完整的显示了枪击爆发到人群四散的这一刻。

现场转眼就一片狼藉,桌椅翻倒,杯瓶四弃,而数十人的鲜血肆意横流,更宛如好似血河溢出了地狱。

虽然只有短短十几秒,可根据警方事后痛击,至少两人死亡,9人在送医后陷入危险,另有19人受伤。

三十人的死伤,仅仅就在这短短的十几秒枪声里。

拉克尔·尼尔森 (Lakell Nelson)是现场的幸存目击者,他告诉《巴尔的摩太阳报》,“在街区派对期间,人们以为枪声是烟花的声音。然而从最开始,这起枪击事件就绝对不存在‘误听’的可能。” 

“枪声一直在持续,甚至有两名女孩走到了我的面前,说她们中弹了。” 

“一开始我有点不相信他们,因为她们就在街上好好的走着走。”

“我表示了疑惑,而当她们转过身来时,我看到了她短裤上的洞,鲜血直流。”

“我让女孩们上了车,然后开车前往最近的医院。”

而另一位目击者特里·布朗,当时则正站在自家门外,他向媒体诉说了自己的目睹经过:“人们从院子里跑出来,跳过栅栏,到处呼寻亲人。” 

“他们当时正在慌乱逃命。”

“有这么多孩子在那,真的是一片混乱。”

“他们的父母,在四处寻找他们的孩子,大喊大叫,不知道孩子是否中弹。”

这一场街头派对,是在布鲁克林区的一个黑人联排住宅区里举行的。参与者主要是这个社区的青年。

譬如不幸遇难的冈萨雷斯(Aaliyah Gonzales)就才18岁,今年刚刚从高中毕业,正准备工作养活自己。而另一名遇难者凯利斯·法格贝米(Kylis Fagbemi)也才20岁。

在这一起丧心病狂的大规模枪击案发生后,巴尔的摩警方和市政府按照标准流程,对嫌犯进行了通缉和谴责,对遇难者进行了慰问。

但这一切却并没有在全美舆论里掀起多大的浪花。

因为这事儿在巴尔的摩可能太司空见惯了。

根据2021年的犯罪数据,该市每1000人便有15.66人会成为暴力犯罪受害者,也就是说每个身处在巴尔的摩的人,会有64分之1的几率在当年里被犯罪者侵害。

在努贝奥(Numbeo)的统计数据里,巴尔的摩是全美犯罪率最高,最危险的城市——犯罪指数高达75.1,比芝加哥高了近个10点。

这意味着,巴尔的摩的社区平均安全指数,只高过3%的美国社区——更坏的消息是,这些最不安全的社区很多也在巴尔的摩。

这不难理解,因为巴尔的摩的80%的枪击案,发生在25%的社区。

但对于在7月2日的巴尔的摩的枪击案受害者来说,他们整体是幸运的。

因为这一起枪击案的持续时间并不算太长,而在警方到来的时间里,枪手其实如果要继续作案的话,是无人可以制止他的。

因为巴尔的摩是全美唯一的“禁枪”城市。

事实上,像这一起“巴尔的摩住宅区大规模枪击案”的行凶暴徒,这样大摇大摆的在住宅区进行开枪扫射,其实十分罕见,大部分的枪击案都往往发生在商业中心或者学校。

这不仅是人群更密集,更因为在公共区域,绝大部分美国人是不允许带枪在身上的。

这就意味着,枪手只需要在警察赶到之前撤离就十分安全。

可在住宅区行凶开枪,就可能随时面临“一枪带走”的情况——在2020年“弗洛伊德枉死之乱”后,哪怕是民主党的“象牙塔里的傻白甜圣母”高知选民,也都会选择在家里配一把枪。

可巴尔的摩是全面禁枪的城市,甚至连仿真的玩具枪都不许持有,所以哪怕就在住宅区里,派对现场就在一栋栋的房屋之间,甚至有许多家长和邻里长辈还在围观派对,可他们都没有枪,无法制止暴徒继续行凶。

换到其他城市,哪怕是严格控枪的纽约,市民们只需要转身回家拿出枪,就能英勇的制裁枪手,就算不能遏制枪击案的发生,也不至于让枪手行凶之后,一走了之。

而这也是枪手敢于有恃无恐的原因——巴尔的摩也是全美警力较为单薄的城市,尤其是在“警察退费运动(削减警方预算)”之后。

总而言之,当守法者无枪自卫的时候,犯罪者手持“幽灵枪”,自然只需要躲避警察,这就像一个“猫捉老鼠,老鼠吃韭菜”的“犯罪杀戮游戏”。

讽刺的是,严格控枪的马里兰州和进一步“禁枪”的巴尔的摩,都是口口声声为了“遏制犯罪,消灭枪击杀戮”。

- END -

记得点赞!

还有转发、评论、关注哟!

本文为 真实星球原创,未经许可不许转载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